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千多年每日配资平台,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那场大洪水依旧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历史事件通过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神话故事。除了其中的神魔元素,禹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确立了“共主”的地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关于夏朝的创立者到底是禹还是启,至今仍有争议,但“禅让制”由尧舜禹三位君主轮流执政,最后由父死子继的方式由禹和启完成。禹的权威与治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至今仍未有确凿证据证明他究竟在哪里进行治水以及使用了什么方法。
在禹开始治水之前,鲧的治水方法是“堵”,即在河岸修建堤坝。虽然这一方法短期内有效地阻止了洪水蔓延,但随着水位逐渐上升,鲧的治水行动最终失败,且历时九年之久,最终被舜帝处死。鲧是崇部落的首领,也叫“崇伯鲧”。他的治水方法虽然一度暂时挡住了洪水,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鲧死后,舜帝任命其子禹接手治水任务,禹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疏”,与鲧的“堵”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剩余68%从地理角度来看,黄河流经晋陕地区后,由于缺乏高山的阻挡,河道的下游非常不稳定。黄河可能会通过北线流入海河,然后进入渤海;也可能走南线与淮河汇合,最终流入黄海。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河道正是中线。根据大禹治水成功后的记载,“封泰山,禅会稽”显示,当时的黄河可能真的“夺淮入海”,导致黄淮平原严重泛滥。这也意味着大禹可能改变了黄河的走向,使其由南线转为北线,这条新的河道被后人称为“禹河故道”。为了实现这一壮举,大禹需要完成两项工程:首先是将黄河与海河的某条支流连接,其次是阻断黄河与淮河的交汇点。可以说,大禹的治水并非仅仅依靠“疏”,而是“疏堵结合”的方法。但由于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石器时代的技术条件,这样庞大的工程是否能够实现,依然值得怀疑。
另一种可能性是,造成东南地区灾害的并非黄河本身,而是黄河的支流——伊水。伊水与洛水在洛阳盆地汇合,形成了伊洛河,最终注入黄河。伊水的上游经过伊川盆地,且伊川盆地与洛阳盆地之间被熊耳山和嵩山隔开。熊耳山与嵩山的结合部叫做龙门,而这里也是著名的龙门石窟的所在地。据传,大禹在龙门治理水患,很有可能就是指这里。龙门的古名为“伊阙”,而“阙”与“缺”有相似的含义,伊阙就是指伊水上的“缺口”,这一缺口位于熊耳山与嵩山交界处。如果伊阙被泥沙堵塞,伊水将无法顺利流入下游,水量就会在伊川盆地积聚,形成湖泊,最终向东南方漫溢,造成洪灾。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伊水的水量可能无法引发如此大的灾害,但在当时,这正是全球大洪水肆虐的时期。
当伊水的水位上涨,涌向东南并与汝水汇合时,进而流入淮河,黄淮平原便会发生严重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大禹的任务便是疏通被泥沙堵塞的伊阙,从而使伊水顺利流向下游并最终汇入黄河。这种方式符合大禹治水“以疏为主”的治水原则。相比于凿山或劈石,清理泥沙显然更加容易操作。
无论大禹治理的究竟是黄河还是伊水,最终通过治水,他使得所在的部落掌控了黄淮一带的命脉。通过疏通上游,他可以让下游受益;通过堵塞上游,他也能够制衡下游。因此,大禹不仅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家天下”的局面做好了铺垫,最终由禹和启开创了夏朝的历史。
发布于:天津市美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